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旅游美食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元王高跷:踩在木棍上的“东方芭蕾”

    信息发布者:dongyangcun
    2017-12-31 21:52:30   转载

    离开地面,没有音乐,只有响彻云霄的锣鼓声和掌声雷动的欢呼声。一在群裤腿上沾满泥巴的普通人踩着高跷在“云端”上起舞,用自己的肢体语言在大地舞台上尽显舞蹈之美,远远望去,中仿佛空中“芭蕾”。在沁县,元王高跷以其欢快、粗犷、热烈的艺术风格,高难度的表演技巧,深受人们的喜爱



    非遗档案


    名称:元王高跷

    级别:省级

    类别:传统舞蹈

    传承人:卫来贵

    传承地:沁县


    村庄的民俗元素


    位于沁县西北的郭村镇元王村村中有多处泉眼,山涧水从地下汩汩而出,汇聚成溪,清澈委婉如江南女子。不可否认,是水润泽了文明,省级非遗项目元王高跷就发端于此。

    11月7日下午,记者见到卫来贵时,这位45岁的朴实汉子正在县城一户居民的新居里做装潢,他是元王高跷的传承人。他告诉记者,踩高跷是王元村人的最爱,每年正月初二一走完亲戚,村里人就迫不及待地玩起来,到正月十五高跷队走村串乡,规模浩大,气势壮观。

    高跷,也称拐子,是由表演者脚踩木跷表演。由于表演者高出一截,观众需要仰起头来或是站在高处观看,所以也有人把高跷称为“高瞧戏”,在民间,踩高跷是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形式。据考证,元王高跷这一民间舞蹈形式历史悠久,早在北魏至北宋年间,沁县就有踩高跷的习俗。在沁县南涅水石刻馆展出的北魏石刻中,有一件“百戏图”石刻造像,上面刻有民间艺人踩高跷的图样,由此可见,踩高跷这一民俗对百姓生活的影响。

    在卫来贵的记忆里,父亲仿佛是一位心思缜密的高人,总会给高跷表演的人们提供最专业的技术和亮丽的服装造型,比如“白蛇传”里英俊倜傥的许仙、年轻貌美的白娘子和“西游记”里手拿金箍棒的孙悟空、挑着行李的沙和尚、大腹便便的猪八戒等等,惹得路人开怀大笑。在父亲的影响下,凡事都不服输的卫来贵学会了“跳高凳”、“跌八叉”等绝活,在一次次的高跷表演中赢得观众的连声喝彩。

    作为元王高跷的传人,卫来贵始终认为自己应该是庆幸的,不仅亲身经历了元王高跷声名远扬的辉煌,而且只要提起往事,整个人仿佛也变得格外精神。他说,元王高跷已彻底融进了他的生命,成为不可分割的部分。


    图为今年元宵节沁县郭村高跷表演现场。(资料图)



    守艺者韶华倾负


    《列子·说符》篇记载:“宋有兰子者,以枝干宋元。宋元台而使见其枝。以双枝长信其身,属其胫,并趋并驰,并七剑迭而跃之,五剑常在空中,元君大惊,立赐金帛。”形象地描述了古人高超的高跷技艺。

    卫来贵说,元王高跷既是民间舞蹈,又接近于杂技表演,表演时鼓点节奏明快。这种高跷形式对民间舞蹈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,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。据他介绍,在长治地区,踩高跷多在正月十五和一些传统的庙会上出现,表演人数不限,少则几人,多则几十人。高跷舞的基本动作是秧歌步,表演时,一般在八音会的伴奏下,边踩、边唱、边舞,做一些“走圆场”、“穿八字”、“扭蒜瓣”、“退车皮”、“穿剪箍”等动作,扮演“丑角”的常常是一些技艺的高手,其动作诙谐、幽默,如:手持“彩蝶”、骑“假驴”等都是妙趣横生的表演。从表演风格上又分为“文跷”和“武跷”,文高跷重于扭和踩,武高跷以表演特技为主,元王高跷就属于武高跷。

    与其他乡村的高跷舞相比,郭村镇元王村的高跷别具特色,不但跷腿高,而且能表演一些高难度的特技动作,如“过断桥”、“跳高凳”、“跌八叉”等,踩法有“走八字”、“穿插队”、“剪子股”、“蛇脱皮”、“正步踩”、“倒步踩”、“过双桥”、“骑象”等形式。元王高跷,在全市是很出名的。每逢年节或庙会“闹红火”时,人们总忘不了欣赏一下元王高跷。

    卫来贵告诉记者,元王高跷之所以与众不同,是因为它吸收了外地的一些表演技巧。近年来,元王高跷在保持原有舞蹈的基础上,增加了许多高难度的杂技技巧,并融进很多情节,用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现场爆发力去感染在场的每一个观众,表现出上党人民那种坚韧不拔、乐观向上的精神。在这个过程中,卫来贵和他的前辈们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。

    尽管韶华渐逝,但在卫来贵的心里,总是定格着这样一幅画面:高跷队一出发,淳朴敦厚的高跷鼓点声就响起来,散发出一种古老而特有的乡土文化气息。他们脚踩一米或二米高的的高跷如履平地,时而翻滚腾跃,时而轻歌曼舞,时而火爆热烈,时而即兴狂野,成为闹市区里独特的风景线。




    守护着非遗瑰宝


    不过,让卫来贵越来越担忧的是,由于传统民俗文化的日益淡化,现代艺术的冲击,人们娱乐活动的丰富,加之一些老艺人年事已高或相继离世,愿意传承传统艺术的年轻人越来越少,元王高跷这种古老的民间舞蹈艺术面临失传的危机。“我最多能再表演个三五年,元王高跷后继无人的现状不改变,这项民间技艺很可能就要失传了。”

   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遗产中的活态部分,凝结、保留和传递着一个民族共同的记忆情感、经验智慧,是构成民族精神家园不可或缺的重要源泉。近年来,元王村村支书卫剑刚为保护元王高跷不遗余力,甚至卖了自己的玉茭支持村民恢复高跷活动。经过传帮带,将老一代艺人卫一章等重新请出山,目前村中已有三十多人能踩高跷,似乎又重现当年辉煌,重现昔日风采。

    但是,孤行者难举,众行者易趋。卫来贵认为,非遗的传承不能单靠少数人的力量,更需要全社会尤其是年轻人的共同参与。他希望元王高跷能走进校园,“练习高跷不但能强身健体,还可以让孩子们提升自信心,传承祖宗技艺的同时对成长也有好处。”卫来贵说。他觉得,把老祖宗的传统传承下去,这不是为了自己,是为了子孙后代,“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,守护好这片中国人的精神家园,再把它原封不动地交给子孙后代,这是我们这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。”

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